消費金融市場正式迎來一家互聯網電商巨頭。京東巨資家消金公金機
2025年5月19日,攬入天津金融監管局發布公告,牌照正式批復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更名申請,司江同意公司中文名稱變更為“京東消費金融有限公司”。湖還黃金同日,場消曾經的構深行業“龍頭”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官網全面更新,包括客服熱線、調研投訴熱線和電郵等對外聯系方式,京東巨資家消金公金機均從“捷信”切換為“京東”(備注:微博、攬入微信、牌照客戶端及小程序尚未變更)。司江京東集團在其隨后發布的湖還黃金新聞稿中稱,這一批復標志著京東集團旗下兩家主體企業通過股權重組,場消正式入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構深
至此,中國首家且唯一一家外資獨資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金“消失”,京東通過旗下兩家全資子公司斥資32.5億元實現了對京東消費金融公司的絕對控股。
時值中國消費金融公司誕生15周年,京東為何在此時殺入消費金融市場?消費金融公司在15年來是歷經波折還是一路開掛?哪些公司在此間穩健成長,哪些仍在蓄力,哪些已陷入不良資產深坑?在金融監管層多次強調“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大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的角色有了哪些新變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對消費金融公司進行歷史性研究,并對全市場現存31家消費金融公司2024年經營情況和財務表現進行縱橫比較研究,尤其對其總資產增速、營收增速、凈利潤增速、總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等9個重要指標進行了全面測評。
測評和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24年末,31家消金公司資產總額、貸款余額和凈利潤等主要指標同比增速遠超銀行業,但其發展質效很大程度上依賴股東支持。其中,中資銀行控股或參股的消費金融公司在總資產、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絕對額方面占據絕對優勢,非銀金融機構、外資銀行、互聯網電商、傳統批發零售商和大型耐用消費品制造商控股或參股的消費金融公司則在凈利潤增速、ROA和ROE等盈利能力指標更具競爭力。與此同時,合規性和科技能力也成為消費金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從布局消費金融領域到將消費金融牌照納入麾下,京東歷時逾10年。何為消費金融公司?為何如此吸引互聯網巨頭?
根據原中國銀保監會非銀行機構監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消費金融公司為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是為促進中國經濟從投資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經國務院批準啟動的一項試點。其設立初衷和主要業務是提供消費金融服務,更好發揮金融對消費的促進作用。監管部門披露的實證測算結果,引入消費金融產品后,借款人消費金額提升16%-30%,合作商戶銷售額提升約40%。
2010年是消費金融公司誕生之年,首批四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相繼開業。當年,北京銀行、中國銀行和成都銀行先后發起設立了北銀消金、中銀消金和錦程消金3家銀行系消金公司;同年,京東消金的前身捷信消金也正式開業。其中,北銀消金、中銀消金和錦程消金3家銀行系消金公司雖歷經風雨,仍能保持股東結構穩定和正常經營;而獨資經營的捷信消金曾在相當時間內迅速擴張,但終因經營不善而收場。獨資股東捷克派富集團(PPFGroup)無奈出讓其98%股權,使之成為京東集團旗下絕對控股子公司。
事實上,除了消費金融公司外,從事消費金融服務的機構還有商業銀行和小貸公司等。為何還要專門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在監管層最初的規劃或設計中,消費金融公司的客戶畫像,主要為進城務工人員、藍領工人等新市民群體為代表的中低收入階層,客戶年齡25-35歲,學歷普遍為大專及以下,平均月收入5000元以下,工作穩定性較低。此類客群對改善生活水平有強烈需求,但較少或從未享受過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服務。消費金融公司能夠填補上述客群的金融服務空白,改善上述客群生活質量、提高消費能力的同時,實現對商業銀行零售金融服務的差異化補充。
?
較之商業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在核心經營維度上存在明顯差異,包括不能吸收公眾存款、不能開展房貸車貸業務、嚴格用于消費場景且單筆貸款最高20萬元和期限不能超過5年等。
?
首批試點機構誕生第三年,即2013年起,消費金融公司迎來快速發展。
為何是這一年?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發現,三件標志性事件成為消金行業爆發的注腳:一是2013年《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修訂稿)出臺,同步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圍;二是智能手機和4G網絡從2013年起快速普及,在線消費主陣地從PC端快速遷移至移動端;三是2013年微信支付推出,與支付寶共同開啟支付方式變革。在線消費在線支付逐漸成為公眾的消費新趨勢。
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僅僅15個月,先后有11家消費金融公司掛牌開業。從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又有7家消費金融公司成立,消費金融公司數量激增至22家。新競爭者的密集進場,疊加移動互聯網電商業務進入“風口”,各消費金融公司紛紛加快線上線下消費信貸投放,業績爆發式增長。2017年6月末,消費金融公司信貸余額達1906億元,同比增速達125%,實現翻番。
?
但盲目追逐短期業績必然導致消費貸款的風險控制失之松懈。部分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質量問題逐漸引起監管層警惕。與此同時,消費金融領域的高利貸、校園貸、多頭借貸和暴力催收等問題開始快速增多。這直接導致監管層出手整頓。2017年4月,《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從10個方面部署35條措施,其中雖未直接提及消費金融公司和消費信貸,但對互聯金融風險的全面治理特別是對網絡借貸平臺(P2P)關停并轉以及對校園貸、現金貸和民間借貸的清理整頓,也令消費金融公司受到影響。2017-2019年,部分消費金融公司業務放緩、風險放大。
以捷信消金為例,該公司2018年曾迎來“高光時刻”,總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達到991億元、185億元和13.96億元,均居當年行業第一;但同樣在2018年第一季度,該公司曾出現6.58億元的虧損,資產質量下行導致加大撥備計提是利潤被侵蝕的主要原因。這也恰是這家消金公司由盛轉衰的開始。
2020年,疫情重創短期消費。在獲客成本和逾期風險持續上升的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規模增速和盈利能力整體出現下降。但從2021年開始,隨著系列促消費政策出臺,消費金融公司經營狀況明顯改善,規模增速基本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其間,在線消費獲得爆發式增長,公眾消費習慣的改變也帶動消費貸款業務全面線上化轉型。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累計發放線上貸款達2.47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的96.17%。
但疫情對于堅守線下模式的原捷信消金無異于滅頂之災。2021-2023年,該公司經營陷于停滯,不良貸款爆發嚴重侵蝕公司資本,且連續3年未發布年報。京東消費金融小股東天津銀行披露信息稱,僅2023年,原捷信消金虧損高達31.99億元。在此局面下,捷克派富集團尋求出讓股權以自救,最終京東集團從眾多競爭者中勝出,出資32.5億元拿下65%的控制權,將這張消費金融牌照攬入麾下。
?
京東為何對消費金融牌照勢在必得?它對京東會產生哪些影響?一位行業人士在接受調研時分析認為,若能有效融合京東的零售和科技基因,京東消金將成為消費金融行業的“新勢力”。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京東從此次收購中至少有三點獲益:
一是補齊短板。在獲得消費金融牌照之前,京東在小額網貸業務方面僅有小額貸款公司牌照,信貸規模受限于最高5倍杠桿率。而消費金融公司最高杠桿可達10倍,且經營范圍不受地域限制,將有效放大京東旗下金融板塊的信貸擴張能力,一定程度上彌補京東2022年終止參與設立直銷銀行之憾。
二是降低成本。消金公司能夠在同業拆借市場獲得更多融資支持,融資效率遠高于小貸公司發行ABS等融資方式,且融資利率小于小額貸款公司,有效擴大其消費信貸業務的利差空間。
三是加速合規。京東金融旗下以小貸牌照支撐的“白條”“金條”等網貸業務規模已突破千億,面臨嚴監管壓力較大。獲得消金牌照后,通過將業務逐步遷移至消金公司,京東金融的網貸業務合規性將大為增強,有效降低政策風險。
股權變更、機構更名后,京東消金高管團隊有何變化?最新工商登記資料顯示,京東消金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已變更,由京東集團副總裁張含春擔任。張含春2017年加入京東,是京東科技風險管理相關負責人。其余8名董事均為原捷信消金董事會成員,其中原捷克籍總經理Ondrej Frydrych保留副董事長職務協助過渡。
除了自身考量之外,京東強勢殺入的消費金融公司的現實江湖是一派什么景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基于公開資料和問卷調研,對31家消費金融公司2023-2024年的總資產、凈資產、營收和凈利潤等進行全面梳理,尤其對總資產增速、營收增速、凈利潤增速、總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共9個重要指標進行縱橫比較分析。結果顯示,相比2023年消金行業爆發式發展,2024年行業增速高位回穩,部分消金公司的盈利能力波動加大,資產質量壓力提升。
2024年末,31家消費金融公司總資產1.38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較上年回落27個百分點;年內凈資產(所有者權益)、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7.5%、8.5%和47%;13家披露貸款余額的消金公司2024年末貸款余額合計9729億元,同比增長13.65%。上述5項指標增速均高于同期42家A股上市銀行平均增速。
?其中,螞蟻消金和招聯消金總資產分別達3137.51億元和1637.51億元,是僅有的唯二千億級消費金融公司。被稱為消金界的“二強”。但作為非銀行系和銀行系消金公司的代表,兩家消金公司總資產增速“一升一降”,其中螞蟻消金增長超30%,而招聯消金則下降7.18%。此外,總資產500億元以上的消金公司達9家,較2023年增加5家,消金公司第二梯隊正快速壯大。
?
在營收指標方面,27家披露營收數據的消金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合計1125億元,同比增加約10%,螞蟻消金、招聯消金、馬上消金和興業消金2024年營收均突破100億元。
?31家消金公司實現凈利潤160.5億元,同比增長47%,遠超商業銀行。消金公司凈利潤增速為何遠超營收增速?主要原因是京東完成對原捷信消金的收購后,原捷信消金因存量資產重估產生了4.56億元凈利潤,較該公司2023年近32億元虧損實現大幅改善。如剔除這一影響,則30家消金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速為11.5%,仍然遠勝商業銀行持續低迷的凈利增速。
?“二強”之一螞蟻消金2024年實現凈利潤30.5億元,同比增速為20倍。螞蟻消金凈利潤增速為何如此奇高?該公司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完成增資后其資產規模同比增長125%。根據監管規定,新增貸款需在發放時計提撥備(風險準備金),短期內大幅增加的撥備計提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顯著壓縮同期凈利潤,導致2023年該公司凈利潤異常偏低。
除螞蟻消金外,營收超百億的其他3家頭部消金公司招聯消金、馬上消金和興業消金2024年營收同比實際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招聯消金和興業消金2家銀行系消金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出現“雙降”,業務調整跡象明顯。究其原因,是適應新監管要求、應對外部風險壓力和自身業務轉型合規之下的主動作為。
31家消費金融公司,哪家盈利能力最強?
凈利潤率側重對主營業務最終盈利能力的考察。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測算發現,2024年消金行業整體實現凈利潤率14%,同比提高4個百分點;但摒除原捷信消金資產重估的影響,則2023和2024年的凈利潤率基本持平。
從具體公司表現看,京東消金、螞蟻消金、平安消金、盛銀消金和唯品富邦消金等5家消金公司凈利潤率超過20%,京東消金以89%凈利潤率排名第一;而興業消金、中銀消金、南銀法巴消金、長銀五八消金、金美信消金和蒙商消金等6家凈利潤率低于10%,其中,蒙商消金和中銀消金凈利潤率不足1%。與2023年相比,26家可比消金公司中,凈利潤率提升者有11家,下降者有15家。除重組的京東消金外,螞蟻消金凈利潤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長銀五八消金的凈利潤率降幅最大。
?
ROA(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和ROE(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則分別側重資產回報和股東回報角度衡量盈利能力。2024年,31家消費金融公司整體ROA為1.23%,ROE為12.37%,兩項指標分別高于42家上市銀行平均水平0.49個百分點和3.05個百分點,增幅分別為66.2%和32.7%。這顯示消金公司單位資本對應的盈利能力和股東回報均顯著高于傳統商業銀行。其中,馬上消金的ROA、ROE分別達3.33%和18.32%,均居31家消金公司第一。
在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壓頂之際,消費金融公司的資產質量更優抑或更劣?
31家消金公司中,僅有5家披露了2024年的不良貸款率,較2023年減少9家。除盛銀消金不良率同比微降1個基點外,其余4家消金公司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
不良率的上升只是消金公司資產質量承壓的“冰山一角”。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根據銀登網及各消金公司官網披露的轉讓公告進行專項統計結果顯示,2024年以來,消金公司加大了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全年不良資產轉讓交易額超400億元,僅次于股份制商業銀行;2025年尚未過半,截至6月10日,消金公司掛牌轉讓的不良資產已達109批次,涉及15家消金公司,不良貸款合計近290億元。
?其中,中銀消金發布不良資產轉讓批次最多達55批次,而招聯消金轉讓不良貸款規模最大達85.3億元,相當于該公司2024年末貸款余額的5%。但這一比例并不是最高的。湖北消金2025年已發布10個批次不良資產轉讓公告,合計轉讓不良資產31.4億元,而該公司2024年末貸款余額近165億元。換言之,擬轉讓不良資產占貸款余額高達20%。從實際轉讓結果看,2024年以來,轉讓折扣率持續低迷,中銀消金等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的個別不良資產包轉讓折扣率低至0.2%。
大規模處置不良資產必然嚴重侵蝕凈利潤。如上文所述,在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率低于10%的6家消金公司中,興業消金、中銀消金、南銀法巴消金、長銀五八消金和金美信消金5家進行不良資產轉讓,合計規模占同期不良貸款轉讓總規模的半壁江山。
不良資產處置的直接成果之一,便是消金公司在撥備覆蓋率方面堅守合規。5家消金公司披露,2024年末撥備覆蓋率均高于150%,全部達標。但除馬上消金撥備覆蓋率同比繼續提高外,其余4家消金公司撥備覆蓋率同比下降,其中蒙商消金撥備覆蓋率僅163%,逼近監管要求。
最低資本要求、監管審查和市場約束機制被稱為金融機構資本監管的“三大支柱”,其中資本充足率是“最低資本要求”的重要補充,亦是衡量金融機構可持續經營能力和風險抵補能力的重要監管指標。2024年1月1日起,消費金融公司需遵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定期披露自身的資本管理第三支柱相關情況。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查證,2024年末,26家消金公司通過官網披露了資本充足率指標,平均資本充足率14.77%。其中,最晚成立的建信消金資本充足率最高,達70.48%;而小米消金、中信消金、北銀消金和盛銀消金4家的資本充足率已不足11%,接近8%的監管最低要求。此外,興業消金、南銀法巴消金、京東消金、寧銀消金和中郵消金尚未在其官網披露資本充足率及資本管理第三支柱相關情況。
?
與2023年相比,消金公司資本充足率均值提升了1.39個百分點。這顯示消金行業資本抵補能力持續增強。其中,2024年3月施行的《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將消金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從3億元提升至10億元,當年,4家消金公司完成了注冊資本增資;2025年上半年,中信消金、錦程消金、唯品富邦消金也完成了各自的增資計劃,注冊資本達標的消金公司數量增至25家。尚有盛銀消金、金美信消金、晉商消金、蒙商消金、幸福消金和北銀消金等6家消金公司因工商登記變更尚未完成、盈利能力有限或股東增資意愿不足等原因,尚未達標。
隨著京東消金公司的重磅進擊,消費金融機構必將迎來變局。消金“二強”的資產規模在中國近4000家商業銀行中分別可以排到第98名和第147名,超過32%的城商行和98%的農商行。做大還是小而美,消金公司如何選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在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角色獨特,正處于難得的政策風口期。經過近年來整頓調整,消金公司的合規度有了顯著提高。但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激烈,特別是商業銀行近年來逐步下沉目標客群,小額貸款公司等依托互聯網助貸平臺提升中端客戶業務占比,原有的差異化客群分層逐漸模糊,特別是在中等收入客群方面,三方展開激烈競爭。競爭之下,消費金融公司的自主獲客能力、自主定價能力、自主風控能力等核心能力亟待提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中發現,大型銀行或大型互聯網平臺機構參股的消金公司尚能憑借股東的客戶資源導流實現業務的持續增長,而非銀行系或小型銀行旗下的消金公司更多依賴互聯網助貸平臺實現獲客、定價和風控。在與互聯網助貸平臺合作中,助貸平臺在數據信息方面處于壟斷地位,消金公司無法獲得客戶的底層基礎數據,而助貸平臺通過“推薦”貸款定價與額度,設定審批通過率下限等方式,事實上主導了風險決策與貸款發放。消費金融公司既不能積累客戶資源,又不能通過基礎數據的運算分析提升自身風控模型有效性,核心風險管理能力“有名無實”。
如何破局?金融監管部門曾提出,消費金融公司要將自身打造成為“小而美”的專營化、專業化消費信貸機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據此建議,消費金融公司要摒棄商業銀行“規模為王”既有發展思路,堅持向適合的客群提供合適的產品,同時避免目標客群的過度下沉;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理念、體制機制深度融入公司治理體系,突出投訴考核導向,提高多元化解消費糾紛的能力;堅守風險為本監管底線,持續完善線上線下貸款“三查”制度,加強中低收入客戶精細化管理,增強識別客戶風險能力,強化外包機構的準入及日常管理;強化行業自律和信息披露約束機制,以扭轉公眾對消金行業“污名化”,樹立行業正面形象。
電話:400-123-4567
傳 真:+86-123-4567
手 機:13800000000
郵 箱:admin@qq.com
地 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