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09-17 16:22 來源:豫都網 我要投稿
學生們吟誦古詩文
見習記者李堯文圖
核心提示丨“君不見,教學黃河之水天上來,法首奔流到海不復回。次引出君不見,入河高堂明鏡悲白發,南把朝如青絲暮成雪……”新學期伊始,古詩鄭州市緯三路小學開學第一課以詩歌吟誦的方式開始。
9月4日上午,記者來到鄭州市緯三路小學,見到了六年級教研組長范廣志老師和五年級教研組長劉春燕老師。范老師告訴記者:“暑假期間,我們學校幾個老師一起去浙江臺州參加了‘素讀’培訓,大概七天左右的時間,回來后我們把這種方法交給了學生,效果很不錯。”“經典素讀”教學法到底是一種什么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到底有無爭議?記者進行了深入了解。
老師赴浙江取經,取來新型學習法
范廣志老師帶著記者來到了他所帶的六年級五班,學生們向記者展示了“素讀”法中的“吟誦”。經典古詩文本身強烈的韻律感配著學生們單手拍擊桌面所打出的節奏,一篇《孟子·梁惠王上》便飄蕩在教室上空。
范老師說:“‘素讀’分為‘歌訣’和‘吟誦’,‘歌訣’是把古詩文配上音調后給唱出來,就像我們唱流行歌曲一樣。而‘吟誦’和‘朗讀’不同,古詩文在進行朗讀的時候,詩文的意境是體現不出來的,而吟誦則不然。這些年來‘吟誦教育’在南方的城市一直搞得很好。我們去浙江臺州取經回來后,用這個辦法教孩子背誦《岳陽樓記》,效果也很好。”
范老師說:“其實,我們是想以誦讀為抓手,達到教育的多種目的,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們進行一種人格教育。讓先賢的經典詩文在學生們心中落地生根,讓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其實經典詩歌都是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底蘊的,也是有著特定的韻律和節奏的。學生們可以通過反反復復地誦讀來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學習目標。”劉春燕老師告訴記者,“素讀”是來自日本的概念,是日本人對我國古代私塾教學方式的定義,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將其反復誦讀,爛熟于心,從而達到夯實文化根基的目的。
學習古文經典,學生和家長認為有效
“素讀”的效果到底如何?記者隨機采訪了班上的幾位學生,六年級五班的閆藝珈說:“以前我們背古詩文真的感覺很煩、很枯燥,大人們都說這是經典,我也沒覺得有什么美的,現在不同了,學會了‘歌訣’和‘吟誦’,經典古詩文可以唱出來了,一篇經典很快就背會了,而且也不怎么出錯。”
學生馬睿陽的媽媽告訴記者:“這次范老師他們引進的這個學習方法,不但提高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還增進了孩子和我們家長平時的互動,孩子經常放學回家后,拉著我們和她一起把古詩文唱出來。說實話,我們也跟著學了不少東西呢。之前我們也曾帶孩子出國旅游,讓她去接觸感受不同的異國文化,現在孩子經常說還是中國的文化有魅力。”
緯三路小學的教導主任馬艷枝說:“自從范老師和劉老師向學校領導講述了他們的想法之后,學校領導特別支持,認為這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特別好的方法,后來校領導就決定讓范老師和劉老師牽頭兒去做這個事,現在各方面的反映都很好。”
專家稱“素讀”效果仍需時間來檢驗
對此,鄭州一所大學的文學院教授劉建波認為:這種方法目前確實受到不少學生和家長的好評,在學習初期,學生和家長對這種方法的評價都特別高,因為短期內確實見到了效果。尤其在南方的城市這種方法被推廣得更多。但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是存在爭議的。
他說,日本教育界對于“素讀”的態度也是分為支持和反對兩大派別。反對的人認為不少學生會在短期內對這種方法充滿熱情,學習效率明顯提升,但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學習熱情讓學習更有效率,而不是這種方法作用的結果。一旦時間長了,學生失去了熱情,那么這種方法的效果也就不明顯了。劉教授說:“‘素讀’注重的是在不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上直接記憶,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學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背,讓他們在一開始就明白他們背的是什么,這樣比較合適。現在有學校進行了嘗試,可以看看在經過一段時間后,這種方法所帶來的效果是否還會和初期一樣好。”
電話:400-123-4567
傳 真:+86-123-4567
手 機:13800000000
郵 箱:admin@qq.com
地 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