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氣候防線鄭州市發布暴雨紅色預警,極端積水淹沒部分路段。天氣視覺中國|圖
極端高溫干旱、頻襲特大暴雨、城市龍卷風、何筑沙塵暴……極端天氣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候防線頻率和強度給城市帶來災厄。
有高樓層住戶,極端從房間內被大風吹落;有暴雨倒灌地鐵或隧道,天氣致乘客受困甚至遇難;還有養老院被洪水吞噬,頻襲外賣員、城市快遞員倒在高溫烈日里……
中國氣象局發布的何筑《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5)》顯示,2024年我國氣候風險指數為1961年以來最高,氣候防線高溫與洪澇風險尤為突出。極端
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告訴南方周末,天氣城市規模過大后,會產生“熱島效應”,更容易加劇極端天氣發生。他指出:“如遇遠超降雨量標準的特大暴雨,城市發生內澇,在一定程度上也屬正常。”東京、巴黎、紐約等國際大都市,也曾遭遇嚴重內澇。
面對城市氣候風險加劇這一全球性挑戰,提升城市韌性已成為緊迫而明確的政策方向。2025年7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并將“著力建設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列為七大重點任務之一。
在此之前的2024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中國發布的《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2025——2027)》,明確提出將增強災害監測、預報與預警能力。
事實上,極端天氣漸趨常態之下,如何更好地預警應急、增強城市在氣象災害中的“韌性”建設,正被氣候水文、建筑設計、應急管理等各方關注。
大樹在狂風中轟然折斷,兒童充氣城堡砸向街道,燒烤店桌椅在空中飛旋——2025年8月17日晚,一場強對流天氣襲擊廣西南寧市區。
已在南寧生活近八年的市民張笛,第一次見到這么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照片顯示,一根比路燈柱還粗的樹干被攔腰折斷、傾倒橫臥在路邊。他慌忙躲到了路邊的屋檐下。
這并非一個十分安全的位置。近年來,有不少媒體曾報道,在路邊躲雨的行人被吹落的廣告牌或屋檐瓦片砸傷。而在極端情況下,高層建筑也難令人心安。2024年江西南昌,就有三名高樓內的住戶,從自家臥室里被“強對流”的大風卷起墜樓。
頻發的氣象災害,正暴露人類社會在極端自然力量前的脆弱。2021年7月20日,鄭州遭遇特大暴雨,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雨量,造成嚴重城市內澇和人員傷亡;2023年山東菏澤遭遇龍卷風,車輛、冰箱被卷到空中,導致5人死亡;2025年夏季,上海連續24天高溫,追平百年紀錄……
城市化本身,可能成為極端天氣的“誘因”之一。
許小峰指出,由于城市下墊面性質的改變、大氣污染以及人工廢熱的排放等,使城市溫度明顯高于郊區,形成“熱島效應”。且隨著城市化規模不斷擴大,在超大城市或一些快速發展的城市“熱島效應”更為嚴峻。
當已有的降雨云系經過城市上空時
電話:400-123-4567
傳 真:+86-123-4567
手 機:13800000000
郵 箱:admin@qq.com
地 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